提出誇克粒子理論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逝世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、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(Murray Gell-Mann)上周五(24日)逝世,享壽89歲。蓋爾曼在1960年代提出誇克粒子(quark)的理論,解釋了次原子粒子(subatomic particles)的構成,在1969年獲頒諾貝爾獎。
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周日(26日)公布,蓋爾曼上周五於其位於新墨西哥州的家中離世,但未有公開其死因。蓋爾曼在以電流、旋轉等方法排列次原子粒子,論證質子與中子等是由誇克粒子所組成,令物理學邁進一大步;誇克粒子其後亦獲實驗證實存在。由於蓋爾曼將粒子排列成8粒一組,他將該方法以佛教用語“八聖道”命名。
蓋爾曼生於紐約,在耶魯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修讀物理,並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多年,被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。加州理工學院大栗博司教授讚揚:“蓋爾曼為粒子物理學開啟了新的範例。”
相關報道:諾貝爾物理獎得主!「誇克之父」蓋爾曼辭世 享壽89歲
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據ETtoday(林瑩真):196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、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蓋爾曼(Murray Gell-Mann)24日在家中辭世,享壽89歲。
綜合外媒報導,蓋爾曼在1929年9月15日於紐約出生,受父親影響而攻讀物理學,1951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博士後,1955年起在加州理工學院(Caltech)執教,直到1993年退休。
在1960年代,蓋爾曼提出「誇克粒子」組成次原子粒子(中子和質子)的理論,並在後續實驗中,證明誇克粒子的存在,讓誇克粒子就此成為物理學家的研究主題,包括強子對撞機「大型強子對撞機」(LargeHadron Collider,LHC)在內。
蓋爾曼在50、60年代對構成物質的因素進行大量研究後,根據電荷及自旋等特征將粒子分為8組,稱之為「八正法」,並以此貢獻獲得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,從此被譽為「誇克之父」,成為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。
在加州理工學院發布的訃聞中,伯克理論物理學研究所(Walter Burke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)主任教授大栗博司(Hirosi Ooguri)表示,蓋爾曼博士有察覺真相及敏銳的洞察力,能快速綜覽、理解大量實驗資料,「他開創了粒子物理學的新典範」。
加州理工學院另一名理論物理學教授約翰普萊斯基(John Preskill)則說,蓋爾曼在50、60年代的鼎盛時期主導粒子物理學,是很難估量的,「他提出許多深刻的想法來推動這個領域的發展,其中很多至今仍然適用」。








